以建築師考試台灣文化活動彙整
金牌文教 × 建研所室 出品|共享講義編號#005
本文件彙整台灣各地區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包括北、中、南、東部及離島地區的節慶盛事,以及閩客傳統文化活動與原住民族祭典。這些活動不僅展現台灣獨特的文化風貌,也反映了不同族群的生活智慧與精神信仰。透過了解這些文化活動的時間、地點、主要元素及其文化意義,可以更深入認識台灣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
圖/文。施明宏建築師

goldjys.kaik.io

全部課程 - 建研所室/金牌建築文教事業

專注於建築師考試教育十二年,以深厚的專業知識與系統化的教學方法,培養新世代建築人才。我們獨創會員制課程,結合線上與實體教學,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支持。從手繪設計、競圖實戰到考試策略,我們不只是補習班,更是陪伴你邁向建築夢想的夥伴。

台灣文化與建築設計考試密切關係
筆者給考生重點建議:
台灣的豐富文化底蘊,特別是各地區獨特的節慶活動、傳統習俗及多元族群的生活方式,與建築設計領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建築設計實務與相關考試中,考生不僅需具備紮實的設計基礎,更應深入理解在地文化脈絡,將其轉化為空間語彙。這包括如何透過建築語彙詮釋傳統文化精神、設計符合特定文化活動需求的場域,以及在當代建築中融入對歷史記憶與文化紋理的尊重。因此,深入認識台灣文化活動,是培養具備在地關懷與文化敏感度之建築師的關鍵能力,亦是建築設計考試中不可或缺的考量面向。
筆者在這份講義中,整理了台灣各地豐富的節慶與文化活動資料,其目的不僅是為了豐富學術內容,更是為了因應建築設計考試中不同情境與設計挑戰的實際需求。這些資料能幫助考生:
  • 深入理解在地文化語境台灣的建築設計日益強調地域性與文化特色,瞭解各地區獨特的節慶、民俗與生活脈絡,是設計出真正符合在地精神建築的基礎。這些文化活動承載了地方的集體記憶與空間使用模式,是設計靈感的寶庫。
  • 將文化元素轉化為設計語言:透過本講義的案例與分析,考生能學習如何將這些文化活動的特徵(如:廟宇慶典的空間序列、豐年祭的場地配置、客家義民祭的儀式動線)轉化為具體的建築形式、材料選擇、動線規劃與機能配置。例如,在設計一個地方文化中心時,便能融入當地豐年祭的圍繞式空間概念;或在規劃一個城鎮廣場時,考量傳統節慶遊行隊伍的流動性。
  • 靈活應用於多元考題情境建築設計考試常會給予不同地域、機能與文化背景的設計題目。本講義提供的文化活動資料,可作為考生面對「文化類」、「地景類」、「社區營造類」甚至「都市規劃類」考題時的有力支援。無論是設計一個原住民文化園區、一座客家聚落再造案,或是一個結合地方慶典的公共空間,考生都能從中找到設計依據與創新靈感。
  • 提升設計的文化敏感度與深度最終目標是培養具備文化關懷的建築師。透過對這些文化活動的瞭解與應用,考生的設計將不再只是冷硬的結構體,而是能訴說故事、承載情感、回應在地生活且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有機空間,這將顯著提升其設計作品的說服力與獨創性,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台灣北部文化活動概覽
台灣北部地區包括基隆、台北、桃園、新竹等地,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從傳統節慶到現代藝術展演,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風貌。這些活動不僅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也展現了台灣北部地區的自然風光與季節特色。
1
春季活動(2-5月)
  • 平溪天燈節:新北市平溪區,2月舉行,放飛天燈祈福
  • 烏來櫻花祭:新北市烏來區,2月舉行,欣賞櫻花盛開美景
  • 陽明山花季:臺北市士林區,2-3月舉行,賞花踏青
  • 台北燈節:臺北市,2-3月舉行,展示創意花燈
  • 竹子湖海芋季:臺北市北投區,3-4月舉行,欣賞海芋花海
  • 土城桐花節:新北市土城區,4-5月舉行,賞白色桐花
2
夏季活動(6-8月)
  • 台灣美食展:臺北市信義區世貿大樓,6-7月舉行,品嚐台灣美食
  • 東北角帆船季:新北市貢寮區,7月舉行,體驗海上活動
  • 貢寮海洋音樂祭:新北市貢寮區,7月舉行,欣賞海邊音樂表演
  • 鹽寮國際沙雕節:新北市貢寮區,4-8月舉行,欣賞沙雕藝術
3
秋季活動(9-11月)
  • 石門國際風箏節:新北市石門區,9月舉行,放風箏活動
  • 桃園潑水節:桃園市桃園區,9月舉行,體驗潑水文化
  • 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新竹市,9-11月舉行,欣賞玻璃藝術
  • 鶯歌陶瓷嘉年華:新北市鶯歌區,10月舉行,體驗陶瓷藝術
  • 大溪陀螺節:桃園市大溪區,10月舉行,體驗傳統陀螺文化
  • 新埔柿餅節:新竹縣新埔鎮,10月舉行,品嚐柿餅特產
  • 桃園萬聖城:桃園市中壢區,10-11月舉行,體驗萬聖節氛圍
4
冬季活動(12-1月)
  • 新北市歡樂耶誕城:新北市板橋區,12月舉行,欣賞耶誕燈飾
筆者給考生重點建議:
考生務必牢記,在建築設計考試中,絕不能僅憑題目中提及的「北部」、「中部」、「南部」等籠統的地區名稱,就快速斷定其環境特性。台灣各地區,即使同屬北部,也可能存在截然不同的微氣候、地形地貌及文化紋理。例如,陽明山的火山地質與山區氣候、平溪的河谷地形與多雨環境、貢寮的海岸風貌與海洋文化,皆需仔細辨析。
正確推敲基地環境的方法和步驟應是:
1. 細讀考題描述注意考題中可能隱含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背景等關鍵詞。
2. 分析基地資料若有提供基地平面圖、剖面圖、高程圖或基地照片,務必仔細研讀,掌握地形起伏、水文條件、周邊建築形態與密度、交通動線等。
3. 聯想地方特色結合對該地區的既有知識(如北部多山、多雨,或特定產業文化),但不可過度臆測,應以考題提供的線索為主。
4. 考量周邊脈絡基地周邊的自然環境、人文地景、歷史沿革、社會結構等,都是構成其獨特「脈絡」的重要元素,這將影響設計的適宜性與深度。
現代建築設計考試已不斷改革,強調設計的「環境脈絡化」要求,期望考生能提出真正根植於在地、回應環境挑戰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設計不能只是空泛的創意發想,而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符合基地實際條件的「合理」設計。評審會關注考生對基地的理解程度,以及設計如何融入或提升基地現有價值。
為避免設計過於草率,考生應掌握以下具體分析技巧和注意事項:
1. 情境模擬:在腦中模擬基地現場的日照、風向、雨水路徑、人流動線等,思考不同季節與時間對基地的影響。
2. 問題導向:將基地分析視為發現問題與機會的過程,例如:日照不足可引入採光、強風可設屏障、歷史紋理可轉化為設計元素。
3. 功能與形式結合:將環境分析的結果,直接轉化為設計的功能配置、空間佈局、材料選擇與造型語彙,使設計兼具理性與感性。
4. 多向度思考:不僅考慮物理環境,也要將社會、經濟、文化等非物質面向納入考量,以提出更全面的設計方案。
平溪天燈節
平溪天燈節是台灣北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動之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在新北市平溪區舉行。這項活動源於清朝時期,當地居民為了躲避山賊侵擾,會在天燈上寫下平安符咒,放飛天空祈求神明保佑。如今,平溪天燈節已成為國際知名的文化盛事,吸引世界各地遊客前來參與。
視覺與場域元素
  • 場景:夜空中點點燈火,天燈緩緩升空的壯觀景象
  • 主要視覺符號:紅色或彩色天燈、寫滿祈願文字的燈面
  • 聲音元素:人群歡呼聲、祈福音樂、鞭炮聲
  • 味覺元素:平溪老街小吃、礦工便當、芋圓等地方特產
文化意義
天燈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祈願,人們在天燈上寫下新年願望,相信隨著天燈升空,願望會被天神聽見並實現。這種習俗體現了台灣民間信仰中人與神明溝通的方式,也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的期盼。
延伸應用
  • 建築啟發:燈籠形狀的建築設計、懸空結構
  • 色彩應用:紅色與金色的傳統配色、燈光漸變效果
  • 活動空間:人潮管制區域、放飛區與觀賞區分離設計
  • 安全管理:防火措施、天燈回收計劃、環保天燈材料研發
近年來,平溪天燈節也面臨環保議題的挑戰,主辦單位積極推動可回收天燈和環保材質的使用,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活動也融入了更多創新元素,如藝術天燈展示、國際文化交流等,使這一傳統活動煥發新的生命力。
台北燈節
台北燈節是台灣首都台北市每年農曆春節後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通常在2月至3月間舉行。這項活動始於1990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是台北市政府為慶祝元宵節而舉辦的重要節慶活動。台北燈節以展示各式創意花燈為主,每年都會根據當年生肖和特定主題設計主燈和各式小型花燈,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前往觀賞。
活動特色
  • 主燈秀:每年設計不同主題的大型主燈,結合聲光效果
  • 創意花燈區:展示來自學校、社區和藝術家的創意花燈作品
  • 傳統花燈區:展示傳統工藝製作的花燈,傳承燈藝文化
  • 互動裝置:設置各種互動式燈光裝置,增加參與感
  • 表演活動:包括民俗表演、音樂會、舞蹈等多元文化展演
視覺與場域元素
  • 場景:燈火通明的展區,各式造型花燈點綴城市夜空
  • 主要視覺符號:生肖主題花燈、傳統圖案、現代藝術燈飾
  • 聲音元素:傳統民樂、現代音樂表演、互動裝置音效
  • 味覺元素:元宵節傳統小吃如湯圓、各式夜市美食
筆者給考生重點建議:
在建築設計考試中,圖面表現的差異性是取得高分的關鍵。單純的功能性與構造說明已不足以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考生需要透過獨特的視覺呈現來展現其設計理念的深度與文化敏感度。
以「花燈」和「夜景」為例,考生可以將台北燈節的文化符號融入建築設計圖面,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
  • **運用花燈元素:** 不僅僅是繪製燈籠本身,可以將花燈的結構、光影效果、色彩搭配甚至是其象徵意義融入建築立面、室內空間或景觀設計中。例如,將燈籠的幾何形狀轉化為建築量體的一部分,或是設計具有節慶感的照明系統,讓建築在夜晚發出柔和、變化的光芒,如同巨大的花燈。
  • **營造夜景氛圍:** 考試圖面通常偏重白天視角,但台灣燈節的精髓在於夜間。透過對夜晚光線、陰影、反射的精確描繪,可以強化設計的情境感與戲劇性。例如,繪製建築在夜間被花燈點綴的鳥瞰圖或人視圖,強調燈光如何界定空間、引導動線,並與周遭城市夜景融為一體。
  • **結合文化符號:** 除了花燈,還可以從燈節的其他元素中汲取靈感,如生肖圖案、傳統剪紙藝術、彩繪玻璃等,將這些細節巧妙地融入建築的立面紋理、室內裝飾或景觀小品中,讓設計圖面充滿文化底蘊。
實際繪圖時,可採用以下技巧提升表現力:
  • **光影渲染:** 精準描繪不同光源(如花燈內部發光、城市路燈、月光)在建築表面和環境中產生的光暈、漸變與陰影,營造豐富的層次感。
  • **色彩運用:** 大膽使用象徵燈節的紅、黃、金等暖色調,並與夜景的深藍、紫、黑等冷色調形成對比,強化視覺衝擊力。
  • **材質表現:** 細膩描繪不同材質(如紙、木、金屬、玻璃)在燈光下的反射與透光效果,增加圖面的真實感與細節。
  • **構圖與視角:** 選擇能夠突顯花燈與夜景關係的特殊視角,如仰視展現花燈的巨大,或是從高處俯瞰整個燈海與建築的互動。
這些視覺元素的運用,不僅能讓設計圖面在眾多考試作品中脫穎而出,更能深刻地傳達設計師對在地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透過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建築語言,設計作品將不再是冰冷的結構體,而是充滿生命力、情感共鳴與文化深度的敘事空間,從而大大提升設計方案的說服力,展現考生獨特的設計思維與文化素養。
台北燈節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展現,也是現代藝術與科技的融合。近年來,活動中加入了許多創新元素,如3D投影、互動科技、環保材質等,使傳統燈節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台北燈節也成為城市行銷的重要平台,透過國際媒體的報導,向世界展示台灣的文化魅力和創意能量。
在活動規劃方面,台北燈節注重空間配置和人流管理,設置多個展區分散人潮,並提供完善的交通接駁服務。同時,也加強安全管理和環保措施,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和環境的永續發展。這些經驗為其他大型文化活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竹子湖海芋季
竹子湖海芋季是台北市北投區每年3月至4月舉辦的季節性文化活動,以欣賞盛開的海芋花海為主題。竹子湖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海拔約600公尺,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海芋生長。每到春季,大片潔白的海芋盛開於山間,形成壯觀的花海景觀,吸引大量遊客前往賞花。
活動內容
  • 賞花步道:規劃多條賞花路線,讓遊客近距離欣賞海芋
  • 花藝展示:展示各種海芋花藝創作和裝置藝術
  • 農產品展售:販售當地特產如海芋餅、海芋茶等
  • 文化表演:安排音樂會、舞蹈等藝文活動
  • 攝影比賽:舉辦海芋主題攝影比賽,鼓勵創作
視覺與場域元素
  • 場景:山間梯田上綻放的白色海芋花海,霧氣繚繞的山景
  • 主要視覺符號:潔白的海芋花、青翠的山巒、彎曲的小徑
  • 聲音元素:流水聲、鳥鳴聲、輕音樂表演
  • 味覺元素:海芋主題餐點、山產野菜、竹筒飯等特色美食
文化意義
竹子湖海芋季不僅是一項觀光活動,也是當地農業文化的展現。海芋原產於南非,日治時期引進台灣,如今已成為竹子湖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海芋季的舉辦,一方面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山區農耕文化,讓都市居民有機會親近自然,了解農業生產。
近年來,竹子湖海芋季也面臨永續發展的挑戰。大量遊客湧入可能對自然環境造成壓力,因此主辦單位積極推動生態保育措施,如限制遊客數量、設置環保設施、推廣環境教育等。同時,也鼓勵農民採用有機耕作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空間規劃方面,海芋季注重人流管理和交通疏導,設置接駁車服務,減少私家車進入,並規劃步行路線,避免遊客踐踏農田。這些措施不僅保護了自然環境,也提升了遊客的參觀體驗,為季節性文化活動的永續經營提供了良好範例。
鹽寮國際沙雕節
鹽寮國際沙雕節是新北市貢寮區每年4月至8月舉辦的大型藝術活動,以沙雕藝術為主題,在鹽寮海灘上展示來自國內外藝術家創作的精美沙雕作品。鹽寮海灘擁有優質的沙質和寬闊的海岸線,非常適合進行沙雕創作。這項活動自2008年首次舉辦以來,已成為東北角海岸的重要文化盛事,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往欣賞。
活動特色
  • 國際沙雕展:邀請國內外沙雕藝術家創作大型沙雕作品
  • 主題創作:每年設定不同主題,如海洋生態、文化遺產等
  • 沙雕比賽:舉辦業餘沙雕比賽,鼓勵大眾參與
  • 沙雕教學:提供沙雕技巧教學,讓遊客體驗沙雕樂趣
  • 海洋活動:結合衝浪、獨木舟等水上活動,豐富遊客體驗
視覺與場域元素
鹽寮國際沙雕節的場景以金黃色沙灘上矗立的各式精緻沙雕為主,藝術家們利用沙子和水創造出令人驚嘆的立體作品,從細節豐富的人物雕像到宏偉的建築複製品,展現高超的藝術技巧。
活動現場充滿海洋氛圍,除了沙雕作品外,還有藍色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海鷗飛翔的景象,以及海風帶來的鹹味和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遊客可以一邊欣賞沙雕藝術,一邊品嚐當地海鮮美食,如現烤海鮮、魚湯等,體驗完整的海岸文化。

筆者給考生重點建議:海岸線生態保護帶設計要點
在海岸線的規劃設計中,生態保護帶(或稱緩衝區、綠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功能包括:
  1. **生態維護**:提供生物棲息地,保護海岸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如沙灘植物、潮間帶生物等。
  1. **防災減災**:減緩海浪侵蝕、風暴潮及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保護內陸設施與土地。
  1. **水質淨化**:過濾陸源污染物,改善近岸海水水質。
  1. **景觀遊憩**:創造自然景觀,提供休憩和環境教育的空間。
然而,在考試或實際設計中,絕不能簡單地將生態保護帶設計成一條「長直」的帶狀區域。 這種過於簡化的處理方式,不僅未能考慮海岸環境的複雜性與動態變化,也無法有效發揮其多重功能:
  • **忽視自然動態**:海岸線是高度動態的環境,沙灘、潮汐、風向會不斷變化,僵硬的直線設計無法適應這種自然律動,可能導致局部侵蝕加劇或生態功能受損。
  • **生態多樣性不足**:單一直線設計難以涵蓋多樣的微地形和生態棲位,限制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 **功能單一化**:缺乏彈性的設計無法同時滿足防護、生態、遊憩等多方面需求,效益大打折扣。
為此,更好的海岸線設計策略應採用以下原則:
  1. **整合性管理**:將海岸線視為陸域與海域相互作用的整體,進行綜合性規劃,而非單點式或線性的設計。
  1. **自然為本解決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優先採用模擬自然過程和形態的軟性工程方法,如沙灘養護、植栽固沙、濕地復育等,而非硬性防波堤。
  1. **分區複合功能**:根據不同區段的特性與需求,劃定多樣化的保護帶類型,如前沿保護區、生態緩衝區、遊憩滲透區等,並賦予其複合功能。
  1. **彈性與適應性**:設計應具備適應未來環境變化的彈性,如考慮海平面上升情境下的緩衝空間。
對於應試學生而言,在處理海岸環境設計題目時,請務必展現對以下方面的理解:
  • **多層次思考**:不僅考慮防護功能,更要將生態、景觀、遊憩、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納入考量。
  • **動態性認知**:理解海岸線是動態變化的,設計應融入自然過程,而非與之對抗。
  • **具體實施細節**:提出具體的植物選擇、固沙方式、水文引導、遊憩設施佈局等細節,而非空泛的原則。
  • **繪圖表達**:透過平面圖、剖面圖,清晰地表達不同分區、植栽層次、地形變化和軟硬工程的結合。
切記,一個優良的海岸保護帶設計,應是與自然和諧共存、功能多元且具備韌性的生態景觀系統。
藝術創作
國際藝術家運用專業技巧,將沙子塑造成精美的藝術品,展現創意和技術
文化交流
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交流技法,分享文化背景,促進國際藝術對話
觀光推廣
吸引大量遊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升東北角海岸的國際知名度
環境教育
透過海洋主題沙雕,提升公眾對海洋保育的意識,推廣環境永續理念
鹽寮國際沙雕節不僅是一項藝術活動,也是環境教育的平台。許多沙雕作品以海洋生態和環境保護為主題,喚起人們對海洋環境的關注。同時,活動也注重環保措施,如使用天然材料、減少塑料使用、設置垃圾分類站等,實踐永續發展理念。
在活動管理方面,沙雕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天氣和潮汐的影響。沙雕作品容易受到雨水和海浪的侵蝕,因此需要定期維護和修復。主辦單位也會根據天氣狀況調整活動安排,確保遊客安全和作品保存。這種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特性,也成為沙雕藝術獨特的魅力所在。
貢寮海洋音樂祭
貢寮海洋音樂祭是新北市貢寮區每年7月舉辦的大型音樂活動,以海洋為主題,在福隆海灘舉行。這項活動始於2000年,最初是由一群熱愛音樂的年輕人發起,如今已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獨立音樂盛事之一。音樂祭以推廣獨立音樂、關注海洋環保為宗旨,每年吸引數萬名樂迷前往參與,成為台灣夏季重要的文化活動。
音樂表演
  • 主舞台:邀請知名獨立樂團和歌手演出
  • 小舞台:提供新興樂團展示才華的平台
  • 音樂風格:涵蓋搖滾、民謠、電子、嘻哈等多元風格
  • 跨國合作:邀請國際音樂人參與,促進文化交流
環保理念
  • 海洋保育:宣導海洋環保知識,舉辦淨灘活動
  • 綠色場地:使用環保材料搭建舞台和設施
  • 垃圾分類:設置回收站,鼓勵垃圾分類
  • 減塑行動:禁用一次性塑料製品,提供環保替代品
文化體驗
  • 藝術市集:展售獨立設計師作品和文創商品
  • 工作坊:舉辦音樂創作、環保手作等工作坊
  • 露營區:提供露營空間,體驗海邊夜晚
  • 美食區:提供多元飲食選擇,包括素食和當地特產
貢寮海洋音樂祭的視覺與場域元素非常獨特,海灘上搭建的舞台背景是蔚藍的大海和天空,夕陽西下時的演出特別動人。音樂祭現場充滿青春活力,參與者多為年輕人,穿著輕便的夏季服裝,有些人會帶著海灘傘和墊子,在沙灘上欣賞音樂。現場除了音樂聲,還有海浪聲和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形成獨特的聽覺體驗。
在活動管理方面,音樂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天氣因素和大量人潮的管理。主辦單位需要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應對可能的暴雨或颱風。同時,也需要妥善規劃交通、住宿、飲食等配套服務,確保參與者的安全和舒適。近年來,音樂祭也加強了安全管理措施,如設置醫療站、增加保安人員、提供防曬和防中暑的提醒等,提升活動的專業水準。
貢寮海洋音樂祭不僅是一場音樂盛會,也是台灣獨立音樂文化的重要象徵,它見證了台灣獨立音樂的發展歷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也為台灣的音樂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台灣文化活動與建築師考試:整合與致勝策略
綜觀而言,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如貢寮海洋音樂祭等,不僅是社會活力的展現,更是建築師考試中不可或缺的知識資產。對於未來的建築師而言,深入理解這些活動背後的文化脈絡、在地精神與人際互動,是培養設計敏感度、創造符合在地需求的空間,並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在建築師考試的設計環節中,考生應當學會如何將這些文化活動的知識巧妙地應用於設計概念的發想、基地分析的深度、空間機能的配置、材料語彙的選擇,乃至於社會議題的關懷。例如,從音樂祭的群眾流動、臨時設施搭建、環保意識推廣等層面汲取靈感,轉化為公共空間設計的考量,展現建築與人文、自然共生的理念。
1
深入研究與實地考察
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親身體驗在地風情,並深入研究其歷史、儀式與社會意義,將其轉化為設計的養分。
2
轉化為設計語彙
將文化元素抽象化、符號化,融入建築形態、立面紋理、空間氛圍與材料運用中,使設計充滿故事性與在地性。
3
平衡創新與尊重
在追求設計創新的同時,務必尊重既有文化與環境紋理,避免生硬複製,力求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4
展現社會關懷
透過設計回應文化活動所帶出的社會議題,如永續發展、包容性空間、社區參與等,體現建築的社會責任。
強調文化敏感度在現代建築設計中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這不僅僅是為了通過考試,更是培養一位負責任、有遠見的建築師所必備的核心素養。具備文化敏感度的建築師,能夠設計出更具人文深度、更能與使用者產生共鳴、並促進在地永續發展的建築作品。
因此,考生在準備建築師考試時,除了紮實的專業知識與繪圖技巧外,更應將「文化素養」視為重要的競爭力。最終的應考建議是:將每一次設計練習都視為一次文化對話的機會,勇敢地將對台灣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並清晰、有邏輯地闡述你的設計理念。這不僅能讓你的作品在眾多考卷中脫穎而出,更為你未來的建築實踐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goldjys.kaik.io

全部課程 - 建研所室/金牌建築文教事業

專注於建築師考試教育十二年,以深厚的專業知識與系統化的教學方法,培養新世代建築人才。我們獨創會員制課程,結合線上與實體教學,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支持。從手繪設計、競圖實戰到考試策略,我們不只是補習班,更是陪伴你邁向建築夢想的夥伴。